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外国教育家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外国教育家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李文奎在西方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汲取这一宝贵的教育遗产,对于丰富教育理论与深化

外国教育家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李文奎在西方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汲取这一宝贵的教育遗产,对于丰富教育理论与深化教育改革,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许多教育家都认为人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并且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1)从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来看,人们应具有创造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母育学校》一书中指出,人的“智慧比宝石和珍珠还珍贵。”因此,他提出:教师必须重视“开发心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人们为了熟悉万物,掌握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那他们不只是要读书,知道别人的见解,了解书里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人们应该探讨事物的根源,了解它的变化的因果关系,并揭示其奥秘。他在《泛智学校》一书中指出,“我们是教育人,而不是教育鹦鹉,所以他们就应该经常受理智的明亮的光芒所指导。”①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头脑变“敏锐",具有创造能力。他特别重视培养儿童具有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因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教学场所不是为学校而学习,而是为生活而学习。”而人们在生活中,为了创造新生活,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2)从社会生产需要来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说明,由于当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制造与生产,要求青年一代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创造能力。据此,他认为,学校“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一②所以,他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他看来,“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恩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弦④他在自己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星,通过矗科学小组”的活动和组织学生参加种“实验田力,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培育小麦、土豆等农作物的新品种,并认为这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发展生产的需要。(3)从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来看,培根(1561—1626)说明,人们具有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科学的奥秘的探索与创造需要具有这种能力。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从事科学研究,掌握科学知识并依靠这种知识去改造与征服自然,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精神。于是,他一方面强调人们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指出:“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肯定是深藏在知识之中的。”④另一方面,他着重说明,为了掌握科学知识与发明新技术,人们一定要具有创造能力。他在《新大西岛》一书中,通过向“孩子们”讲解“所罗门宫”一一未来的科学宫里所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说明人们具有创造能力是多么重要l培根举例说,在“所罗门宫”里,人们利用“高塔Ⅳ来观察如风、雨、雪、雹等气象,并改良土壤和试育新的动植物新品种’人们利用机器模仿鸟的飞行,并已找到了一些飞行的方法}人们也试制了机器人,等等。所有这些,显示了人们的创造能力及其成果。在当代,著名教育家皮亚杰(1896--1980)也强调必须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创造能力。他说t“智力的基本功能在于理解与发明。”@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的入。这种人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和发现。依靠这一点,人们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上所述可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与科技要取得进步,就必须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各级学校在教学与课外科学小组活动中,都要注意这一点。二、认真学习,为创造提供知识基础外国教育家认为,科学知识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于是,他们主张通过学校组织青年一代学习科学知识,为创造提供知识基础。在这方面,外国教育家提出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感性知识,为人们的深思与创造提供●●●●◆●丰富的材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人类心智的发展是从外在世界的感性知觉开始的。外在世界反映在感觉中,感觉联结为直观的表象,而直观的表象则被理性提高到一般的表象或概念。”@居于这种认识,他指出,人们在学习中如果不掌握丰富的感性知识,概念就失却内容,成为空洞的东西,更谈不到发明创造了。因此,他要求人们在学习中要面向实际,掌握丰富的感性知识,否贝1j,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莎士比亚在《爱的徒劳》中谈到有的人在学习中缺乏面对现实的态度对指出:“读书人总是这样舍近而求远,当他一心研究着怎样可以达到他的志愿的时候,却把眼前应该做的事情忘了,等到志愿成就,正象用火攻夺城市一样,得到的只是一堆灰烬。"⑦(2)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外国教育家认为,必须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他们具有创造能力。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说:“理论知识比经验的知识要优越得多。”@据此,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⑧所以他要求教师一定要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后来,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他教育生涯的晚期,根据社会生产的需要,也阐述了理论知识的价值。他在说明自然科学理论与工业生产的关系时说,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它在技术上的应用使工业和商业革命化了,对日常工作、消遣、家庭经济以及安适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⑩因而他认为,“科学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计的地位。"@(8)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人类的文化遗产。这是因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基础。俄国教育家鸟申斯基(1823--1870)联系俄国的科学与文化的成就来阐释这个问题时指出,俄罗斯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优美的语言、文学、音乐、绘画,并且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成就,因此,他在说明各级学校的课程内容问题时,就强调要使青年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他在谈到青年学生必须学俄语时说,“人民一代跟着一代过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因为,这种遗产是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原理的基础。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展是矗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马克思在谈到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时说。“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新的改进的基础。”@他在说明拉斐尔在绘画方面的杰出成就时指出,“和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家一样,拉斐尔也受到他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社会组织、当地的分工以及与当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条件的制约。”@拉斐尔的艺术成就就是他广泛采撷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很明显,认真学习人类文化遗产,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基础。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点外国教育家指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学生的观察力、独立工作能力、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要取得良好的结果,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西方教育家认为,“观察是智慧之窗"。因为各种知识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正因为如此,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提出。“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对这个问题,夸美纽斯进一步说明,“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上的权威去给予,而应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它们的认可。”@因为人们利用感官去“收藏万物”,这是他们赖以开展思维的材料,是创造的基础。所以乌申斯基说,“初步教学的责任是要教儿童真实地观察,要以尽可能完全的、真实的、鲜明的形象来丰富他的心灵,这些形象以后成为儿童思维过程韵要素。”@由于这种要素是儿童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把“观察"看作是儿童智慧最重要的“能源"。但要使这种“能源’’发挥它的“热量,,来,就要使儿童多听、多看,正如卢梭所说的,“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2)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这是他们进行独立钻研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应具备的品质。在这个问题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说:“对青年的正当教育不在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个作家拉来的字句和观念,而在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希望他们的心里自己生出一道活流。”⑩这种“活流”川流不息,学生不仅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而且能解决生活与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对此,第斯多惠也有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善于自己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他强调说,就学生学习课业、掌握知识而言,“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思考,代替他学习,他必须自己获得一切。"可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8)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外国教育家指出,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水平,这是培养他们具有创造能九~~…Ⅲ___娜_目黼㈣‘*《一一r1■”+‘’+‘5l的中心环节。于是,外国教育家论述了如何启发思维问题。第斯多惠认为,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提出“一些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问题来引起他们的主动件,并且不断地激发他,引导他获得新的认识和产生新的思想。”④居于这种要求,他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只应对学生进行指点,师生共同探讨,而不是替他们作出结论,使他们消极地、不动脑筋地接受现成的公式和原理。他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他看来,n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④其目的在于通过“思维训练"来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目的。杜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集中在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这种条件是:向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材料’善于向学生提出带有疑问性的问题,通过“做"(实际操作)的结果来检验思维的正确性。美国另一个教育家赫钦斯认为,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其特征是,学生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这种看法的内容中显示出新意来。对于这一点,赫钦斯是非常重视的。他写道:“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自己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师要下力气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他说。“思维就象一棵花,它是逐渐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为此目的,教师要善于巧教,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其创造性。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薹60一前377)在谈到教师的作用时说,“我们的天赋好比泥土,而师长的教导好比种子,"园在青年时期播下良种,加上学生努力学习,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o(4)要培养灵感思维。外国教育家认为,从人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进而提出新见解来看,人的灵感思维起了重大的作用。灵感思维按其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t一是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解决课业疑难问题的学习灵感,二是在研究活动中的科学灵感,三是在绘画、音乐创作、编戏等活动中的艺术灵感。对于这三种灵感,教师都应注意培养。由于灵感思维这种现象是在积累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上,经久的沉思,又有一时的“触发”而产生思维的飞跃丽形成的。所以,教师应组织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并引导他们对“科学信息”进行苦力思索与逻辑加工,根据“疑难问题”的需要,使各种知识在头脑中重新组合,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逐步孕育灵感并在一时突然顿悟,这样,人们正在思索的问题豁然天朗,灵感思维之花也开放了,其结果是课业疑难问题解决了;对研究的各种问题有了新的见解。显然,灵感思维及其结果显示出人的创造能力。四、激发刨造能力的原则与方法外国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遵循教育原则、选择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t(1)在教育原则上,要反对学究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蒙旦(1533—1592)指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扫除学校中迂腐的学究气。因为这种学风使人盲从,思想僵化,脱离生活与生产的实际,使学生成为“书果子"。他援引法国诗人迪倍雷(1522—1560)的话说,“我特别僧恶学究式的学问。”因为掌握这种学问的目的不在于革新与创造,而在于“一手转一手",卖弄好看而已。他指出,“我们的学究从书本中拾取知识,永远停留在嘴唇上,只是为了吐出来,传播四方”。@这样做下去,学生就象鹦鹉一样,他们只是“学习说别人的话,而不是说自己的话。"其结果是他们学习不少,然而智慧与能力却没有“长进"。墨守陈规,缺乏创造力。对此,他写道。“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找不到什么东西。”@可见,清除学校中存在的学究气是多么重要l同时,蒙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他援引西塞罗的话说,“我们不仅必须获得智慧,而且必须运用智慧。”@我们不能“以虚浮而无实在意义的零星知识去故作时髦和盛气凌人”,而要把知识加以运用。他说:·c仅仅把知识拴在心灵上是不够的,应该融合到心灵中去,不应只是把心灵着一下色,而是必须把它染透。"@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才能在实践中创造出新东西来。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学校。(2)读书问疑,并把疑、问、思、行结合起来。亚里斯多德等人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因为人们具有怀疑精神,才能活跃思维,从而促进创造能力的发挥。亚里斯多德说明,不能使学生盲从,迷信书本,应该提倡“存疑”并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及过去已有的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例如.在什么是人的‘‘美德”问题上,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然而,亚里斯多德抱着“存疑”的态度对待这个结论。他认为,确认“美德就是知识”,实际上是把知识与道德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他指出,有德必有识,但知识本身并非道德,它只是道德的指导。他说明,人的道德是●■●●,●“存乎人心”,“成于习惯”,“见于行动"的。荥旦也认为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他曾援引但丁联神曲·地狱篇》中韵一句话说,“我爱知识,也爱怀疑。”因为,怀疑能促使学生多动脑筋,求疑之所在。蒙旦说,真理是属于一切人的,人们有权对问题进行独立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揭示事物的规律。啥维是主张在“无疑之处求疑”的。他在关于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的研究中就是持这种态度的。在哈维以前,人们都相信古罗马名医盖仑的观点,即。人的肝、肺、脑产生三种灵气进入血液,在血管内作直线运动,供给器官营养。然而,哈维对此结论大胆提出怀疑。他在自己的工作中,根据对40种不同动物的解剖观察,证实动物体内的血液是受心脏推动,沿动脉流向全身各部,再沿静脉返回心脏,环流不息,从而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推动科学的进步。西方教育家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存疑”与引导学生“善问”结合起来。他们认为,“问”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问”与“答”,既是一种“智力交流”,也是一种“智力训练”。英国教育家怀海特(1861—1941)认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因此,他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问”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问"能使学生多动脑筋,深入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这里,教师应注意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把疑、问、思、行结合起来。赞可夫指出,思考虽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行”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在生产实践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发挥出来。(8)改进教学方法,使它有助于发明创造。从教学法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关系来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培根倡导的实验法、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以及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培根认为,人们要探索自然的奥秘并有所发明创造,就必须进行科学实验。他在《新大西岛》一书中说明,许多科学家依靠科学实验而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他看来,在研究中“即使已经现出的效果,也应归功于机会和实验。”@要揭示科学原理,“人们若非利用各种特殊实验,据果循因,那么以渺小的心智,来分辨世界上的各种物类,是绝对不可能的。”@学生通过实验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也通过这个实际操作过程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布鲁纳是倡导发现学习的。所谓发现学习,就是学生依据教科书和教师所提供韵材料,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他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发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精神。应该说,他倡导的发现法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有积极作用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研究性学习"。他认为学生也是一个发现者。他说明,学生在实验作业中、在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实验中、在学科小组的活动中都显示出他们的才能和创造精神。在他看来,课堂学习——实验体系(教学实验与科学实验)——生产实践这三者互相配合,是现代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4)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外国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在求新知、立新说方面有所进步,必须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即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探求的兴趣、注意力、理解力、判断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赫尔巴特认为,学生对他们所学习与研究的对象有兴趣,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推动他们去探索并取得成果。皮亚杰也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乌申斯基进一步指明,“在学龄期,学习和教育应当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兴趣。”@因为兴趣会激励学生积极去探索并创造出新东西来。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应具有的心理品质而言,福禄培尔强调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在他看来,“给人类带来进步的伟大发现,与其说是由于科学家们的教养,或者他们的知识,毋宁说是由于完全的聚精会神的能力。"@然而,从人对事物的变化的因果关系的了解来讲,西班牙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夫斯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在他看来,“理解是心灵之光。”在这一点上,蒙旦援引希腊的诗说,“离开理解力,知识没有什么价值。"固因为只有理解力,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蒙旦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因为科学的判断能够预示未来。所以他认为。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学生来说,“他的劳动、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培养他完美的判断力。"@此外,为了科学探索与创新,人们一定要勤求上进,不怕困难。因此,要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攻难”的精神。埃斯库罗斯(约前525一前456)甚至认为“智慧从苦难中得来。”@在他看来,人们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长期不懈地“攻难”,他所进行的学习与研究及其体会才能“一滴滴滴在心上”,逐步形成一种新思想、新见解。显然,“攻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对于一个创造型的人才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总之,外国教育家认为,根据上述四个方面,可(下转第49页)S3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文章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网址: http://www.nckxsyzz.cn/qikandaodu/2020/0819/472.html



上一篇: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对科技人才素质的要求
下一篇: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

农村科学实验投稿 | 农村科学实验编辑部| 农村科学实验版面费 | 农村科学实验论文发表 | 农村科学实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村科学实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