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构筑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体当下科学秀表演之本体

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多元的科学教育形式中,科学秀(Science Show)作为现今国际流行的科学表演形式愈发令人瞩目。它将科学实验包含的教育元素与互动表演包含的艺术元素相融合,通过科学实验、道具

在多元的科学教育形式中,科学秀(Science Show)作为现今国际流行的科学表演形式愈发令人瞩目。它将科学实验包含的教育元素与互动表演包含的艺术元素相融合,通过科学实验、道具、甚至展品展项,给予观众新奇有趣甚至魔幻的审美感受,并引发关于科学的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场馆软硬设施水准不断提高,其社会责任与期许也已不再停留于为公众提供参观体验的实体设施或场地,基于实体、依托展项展品的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受众更喜欢的参与形式。当下,科技馆的科学教育活动呈现出形式多元、数量众多的特点,但就教育与传播效果而言却有待探讨。数量众多但精品缺乏,发展迅速但同质化显现,形式多样但效果参差等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回溯科学教育宗旨,思考适宜于当下社会的科技场馆教育形式。

在多元的科学教育形式中,科学秀(Science Show)作为现今国际流行的科学表演形式愈发令人瞩目。它将科学实验包含的教育元素与互动表演包含的艺术元素相融合,通过科学实验、道具、甚至展品展项,给予观众新奇有趣甚至魔幻的审美感受,并引发关于科学的思考。就科学秀而言,虽形式更贴近当下受众审美与心理,但科学秀的创作与呈现仍需立足科学教育本质。

具体来说,吸引受众主动进入科学传播活动是成功实现传播预期的第一步,而牵引受众使其持续参与则是第二步。此外,传播者与接收者并非单纯单向的传受关系,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成功的科学传播中,受众不仅自主且积极地投入其中,更会将自身所获与所思向传播者反馈,同时进行下一次传播,从而构建起广泛的科学传播场域。聚焦科学教育活动中愈发流行且广受欢迎的科学秀形式,欲使科学传播实现最优,同样需要完成上述步骤。就其具体特点而言,即是寻找科学元素与艺术元素充分融合的平衡点,构筑符合广泛受众审美的科学艺术共同体。

创作者:主体性与大众性

从艺术创作论角度看,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是其核心,艺术家的个人审美修养直接影响作品水平。这也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或多或少带有创作者风格与痕迹,即主体性。主体性鲜明的作品有辨识度,容易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但也会令观众难以理解或接受。因此,除了使作品具有主体性,还应兼顾大众性。

科学秀融合科学与艺术两大元素,其核心目的在于,透过艺术化表达,实现科学传播的最佳效果,同样需面对如何处理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入艺术创作论相关思考,科学秀的创作者即是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包括科学秀的导演、编剧以及表演者等;而科学秀的观众,即是科学传播的目标受众。作为科学秀的创作者,其主体性必然体现在科学秀作品中,包括秀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表现主题以及内容等多方面。因此,与艺术作品相似,科学秀创作者也面临如何把握作品的主体性与大众性问题。具体来说,创作者需要懂得换位思考,并以大众视角观察生活、思考科学实验。成功的科学秀是“平易近人”的,其形式与内容不会令观众感到有距离,而是有交集的,能够产生共鸣的,甚至源于生活的。创作者需要思考大众的生活环境与切实疑问,并以此为切入点创作。但贴近生活的取材与创作方式并非将科学秀微缩成小实验,简化为传统的“我说你听”的表演台实验展示。因为科学秀不仅是科学实验展示,更是艺术化的呈现,并以此吸引受众走入科学传播活动中。

具体来说,创作者应该以普通受众的视角选材,以受众最关注的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如《十万个为什么》中有大量和生活相关的科学问题,对受众来说既有实用性,同时也实现了科普目的。因此当下科学秀创作要充分考量科学实验与观众的契合度,进而设定一个有趣且实用的主题,将相关实验按照主线思路加以编排串联。实际上,这一创作理念已在科学秀甚至诸多网络科普应用上得以体现。譬如“果壳问答”微博,常以新奇又贴近生活的话题作为科普内容。再如“吃货研究所”也同样是从“食”这一角度切入,挖掘所有和吃有关的科学知识,潜移默化进行科学传播。另一方面,科学秀创作也应保持自身特色与风格,避免单调与雷同,运用多感官刺激受众,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创作过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

科学秀发展至今,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科学秀表演,已具备较高水准。其形式与内容已跳脱传统科学实验展示的框架,并通过肢体舞蹈、幽默语言、诙谐互动、灯光舞美等带给观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不失为一场以科学实验为核心的,包含多重艺术元素的,具有完整性与互动参与性的科普表演。因此,在创作及表演过程中将会涉及诸多需要思索之处。借用王宏建在《艺术概论》中之观点,艺术的创作过程包括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以及艺术表现,正是这三者的有机配合,使创作者创作出优质艺术作品。

文章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网址: http://www.nckxsyzz.cn/qikandaodu/2021/0331/852.html



上一篇:三农问题与民生经济分析
下一篇: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创作经验探析

农村科学实验投稿 | 农村科学实验编辑部| 农村科学实验版面费 | 农村科学实验论文发表 | 农村科学实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村科学实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